機械行業屬于中游投資品,景氣度與宏觀經濟環境密切相關。因此,結合相應的政策環境分析下游的資本支出趨勢是研究機械設備行業的切入點。2012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轉型年,而整個“十二五”期間下游投資趨勢的結構性變化在政策調控的引導下也會比較顯著。我們認為,這種變化很可能并不是短期的現象,而是意味著機械行業的長期投資重點在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而改變。
內外雙驅造就過去輝煌
內需方面,過去10年,我國的機械工業總產值在國內基建快速推進、工業化及城鎮化率不斷提升的背景下以25.3%的高復合增長率持續增長,與此同時,固定資產投資的設備工具支出是在以年均24%的復合增長率增長。以房地產、“鐵公基”、重工業擴張投資為主的大資本投資項目在拉動設備需求方面功不可沒。
外需方面,國際經濟環境的欣欣向榮以及中國在世界工廠角色上的成功扮演,進一步成就了國內機械行業外延式的增長模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出口額保持著平均23.4%的年增長率,總出口額中約有90%被亞洲、歐洲、北美三個地區消化,亞洲地區又占到其中約五成,主要國家和地區則包括香港(30%)、日本(18%)、韓國(9%)、印度(6%)、臺灣(5%)等。而最近十年,出口額占GDP的比重從2001年的20%提高到2007年的35%,后因全球經濟危機又回落到2012年的25%。中國的出口產品中,機械及運輸設備的比重也由2001年的35.7%提升至2010年的49.5%。
外需不振催化國內結構調整
但是,依靠過度超前的下游投資支出拉動和勞動力要素成本優勢的粗放式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對于需要長期技術積累的裝備制造業更是如此。2008年經濟危機的爆發成為中國政府主動調整原先經濟發展模式的催化劑,促使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從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服務型和新興產業轉變,以突破既有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形成內生的長期可持續增長。
國內與國際需求的同時調整,對機械行業形成了明顯的壓力。
從近兩年的基礎設施及固定資產投資數據看,房地產投資、鐵路投資、公路投資、港口投資、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等的同比增速都出現下滑。經濟危機發生后,海外需求迅速收縮,對我國機械設備的出口造成了嚴重影響。截至2012年底,美國經濟尚在底部徘徊,歐洲經濟形勢仍不明朗,考慮到各新興經濟體與歐美經濟都有著較緊密的聯系,因此對全球市場的需求復蘇并不能過于樂觀。據瑞銀證券的報告數據顯示,2011年下半年起,中國機械設備的實際出口增速出現趨勢性下滑。
事實上,從一些制造業的公開數據來看,2009年末起,
機械設備的需求便已出現拐點。而當前制造業的產成品庫存已經超過2008年危機時的最高水平;同時新訂單、新出口訂單以及生產PMI均在持續下滑。因此,未來一段時期,制造業仍將經歷去庫存與單位產品折舊攤銷被動增加的過程。不過,積極的看法是——“現在已經最糟了,至少未來不會更壞”。
投資重點隨需求調整而變
綜合當前國內外一系列因素考慮,我們對機械各子行業未來的大致判斷是:從下游需求的調整情況看,“十二五”甚至更長時期,機械設備各子行業的景氣度將受到政府調控的影響,發生結構性變化:
第一,工程機械、鐵路設備的國內需求高增長已一去不復返,未來將向平穩增長過渡,整體估值中樞將下移,關注點在政策放松。當然,盡管工程機械、鐵路設備行業的激進增長已經成為過去,開始過渡至平穩、理性的成熟發展期,但長期價值投資者而言,目前的估值水平正處于相對較低水平,是較理想的長期價值投資介入機會;
第二,航空、船舶制造受制于全球經濟復蘇的快慢以及運力的階段性擴張情況。目前客貨運需求仍相對萎縮以及前期運力擴張過快使得其基本面向上的動力不足,不具備明顯的投資機會,關注點在于軍工資產整合推進相關的個股;
第三,電網公司“十二五”投資大步推進,設備需求處于景氣上行周期,同時,主要原材料的成本壓力也將進一步釋放,電氣設備細分子板塊將受益于以上兩點,關注點在電網智能化、特高壓項目推進及農網改造;
第四,能源需求持續快速增長而供應已相對緊缺,在“保煤、穩油、增氣、發展新能源”的思路下,符合“開源、節流”原則相關的產業鏈條可成為重要投資線索。我們認為油氣產業鏈及工業節能領域將成為機械行業的新看點。